在施燕老师的讲座《幼儿行为观察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中,她首先就谈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观察?虞永平教授曾经说过:“观察是了解儿童的起点。”这其实也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作为幼儿园教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也是我们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幼儿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我们要从他们的行为、表情中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在明确了观察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发展的方法后,施老师结合实例围绕应该观察些什么?如何进行观察观察?向我们作了具体的阐述。其中关于观察方法的介绍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不难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描述法。以班级观察墙为例,我们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记录好观察时间、地点,然后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此时此刻的表现,包括行为、语言、表情等,帮助我们回顾时再现当时的场景。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带入一些主观的描述,施老师在讲座中以连续观察为例,介绍了一种他们正在使用的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有观察的基本信息、具体的观察记录和行为分析三个模块组成幼儿园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培训心得,这与我们日常的游戏记录表不谋而合。其次施老师还介绍了评定法。这类记录方式通常是在教师一定的预设下进行观察。目前我们每月对幼儿进行的评价表就类似于这种形式。结合本月开展的主题,提炼出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再结合幼儿在本月中的表现,通过星级制,让老师、家长都能更清楚的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活动的最后,老师提出了三点关于教师在开展观察时需要注意的点,其中提到了要“尽量控制各种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结合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以视频形式记录幼儿游戏行为的实践,我们还有许多问亟待解决。例如,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园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培训心得,幼儿是在不断活动的。当我们选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进行观察这一举动本身,会使儿童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尤其是需要利用手机镜头不断追随着一名或多名幼儿时,在我们这样“明目张胆”地观察下,可能会变得拘谨或有点尴尬,也有可能表现得特别美好。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表现,都不能达到我们观察的真正目的。如何让我们的记录、观察变得“悄无声息”幼儿园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培训心得,也是我们在不断操作过程中需要慢慢探索的。
正如施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看≠观察”,观察观察,观为看,察为思。除了有效的“看”,我们还需要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些“分析”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经验储备。《指南》、《核心经验》等应该是我们进行幼儿行为分析必备的工具书。其次我们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实际的游戏中,幼儿第一次操作与多次操作之后表现出的行为、语言都是不同的。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让我们的观察变得有效,最终能根据有效的观察对游戏、活动进行调整,形成“观察——实践再观察——再实践”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