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24:简论古琴的琴材之一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于《乐器》2016年9、10、11期。
简论古琴的琴材
琴材[1]直接关系到古琴的品质,其中面板、底板、岳山、龙龈和音柱等的用材会影响到琴声的特征,并且面板、底板等的用材还会影响到琴体的稳定性,其它附件的用材会影响到其特定的功能和琴体的艺术性等。由于面板、底板、岳山、龙龈、音柱的用材对琴体的稳定性和琴声有直接影响,并且其多为木材,因此本文将以这些构件的用材和木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传统斫琴技艺的琴材
(一)传世历代古琴实物的琴材
笔者通过查询现有文献[2],共搜集整理到157张有明确年代的传世历代古琴实物的琴材资料,其中唐代17张、宋代33张、元代10张、明代68张、清代29张,详情见表1。面板用木材,有梧桐木和杉木两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梧桐木,均自唐代起就开始使用;底板用木材,主要有梓木、杉木和梧桐木三种,其中梓木占大部分,梓木和杉木底板始自唐代起,梧桐木底板始自宋代;面板和底板用木材的年轮线,有较密的、也有较疏的,有较均匀、也有差别较大的,有经过髓心的、也有不经过髓心的,说明古人对面板和底板用木材的年轮情况和心材边材不是太重视;面板用木材的纹理,多数都比较均匀、顺直;琴徽用材,绝大部分是蚌,其次是金,还有少量的玉、翡翠、铜、石、玛瑙、瓷、银等;岳尾用材,绝大多数岳尾的材料一致,以檀木、红木等硬木材料为最多,还有部分的枣木、酸枝木、花梨木等,另外有少量岳尾材料不一致,其中岳山材料有水晶、玉、象牙等;琴轸用材,以玉为最多,部分为红木、象牙、牛角等,还有少量的玛瑙、檀木、竹、乌木、烧料等;琴足用材,以玉为最多白无瑕 古琴,部分为红木、檀木等,还有少量的牛角、乌木、象牙、玛瑙、牛角、酸枝木等。
表1 传世历代古琴实物琴材资料统计表
(二)古代文献记载的琴材
面板和底板用材。春秋《诗经·定之方中》指出椅、桐、梓、漆是制作琴瑟的材料,自汉代起基本已经认可用梧桐木做面板;汉代傅毅《琴赋》、《风俗通》和曹魏嵇康《琴赋》等进一步强调斫琴要用梧桐树的孙枝,并强调用在山石之上生长的梧桐树的朝向南方的孙枝,以后的文献也多要求面板用梧桐树的孙枝,因梧桐树的孙枝要较树干密实白无瑕 古琴,说明自汉代起就要求面板用木材的材质要疏松,但又不能过于疏松;唐代李勉《琴记》明确面板用梧桐木、底板用梓木白无瑕 古琴,之后的文献中基本都要求面板用梧桐木、底板用梓木,如宋代《碧落子斫琴法》、《琴苑要录·琴书》、《太古遗音》、《洞天清禄集》以及清代《与古斋琴谱》等等;《太古遗音》、清代《琴苑心传全编》等文献认为除梧桐木和梓木外只要木液已尽其它木材也可作为面板和底板的用材;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确杉木可以用来做面板。《琴苑要录·琴书》、《斫匠秘诀》、《洞天清禄集》等文献提出面板用木材要软硬适度、材质密实、纹理细密顺直宽窄适当、无节,底板用材要木液除尽、避其心材;《琴苑要录·琴书》、《梦溪笔谈》等指出面板用木材要“轻松脆滑”、“舉則輕,擊則鬆,折則脆,撫則滑”,不能过于坚硬,也不能过于松软,过于松软会使声音虚,这一选材标准为后世所接受。
附件用材。嵇康《琴赋》指出以玉做琴徽;唐代赵惟暕《琴书》指出用枣木做岳山和承露,用梓木做龙龈;《碧落子斫琴法》指出玉、金、石、螺、蚌等都可用来做琴徽,其中玉洁白无瑕做琴徽最好;《琴苑要录·琴书》指出用紫檀等硬木作岳尾、贴池木,用黄杨木作琴足;宋代冯元《广乐记》指出琴轸用竹、琴徽用玉、首尾的附件用枣木、琴足用黄杨木;《梦溪笔谈》指出玉、石可做琴徽和琴轸;宋代朱长文《琴史》指出琴的附件可以用枣木、黄杨木、竹、金、玉等材料;宋代陈旸《乐书·琴制》指出琴足可以用黄杨木,岳山可以用枣木;《太古遗音》指出岳山、承露用枣木,龙龈用梓木,琴徽以玉为上、金次之、螺蚌又次之;《洞天清禄集》指出琴足宜用枣木心、黄杨木或者乌木,岳山、琴轸、焦尾也可用这三种木材,用蚌壳做琴徽;《与古斋琴谱》指出岳山、龙龈、承露、龈托、轸池底木要用紫檀木、枣木等材质坚硬的木材,龙龈口、龈托口可镶嵌象牙、玳瑁或垫衬鹅雁的翎管等柔滑材料,护轸需用材质坚硬滑腻的材料不易折断,琴轸最好用紫檀木,螺甸醒目、颜色光彩亮丽还能反光适合做琴徽。
[1] 注: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不介绍胶漆的用材。
[2]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郑珉中:《故宫古琴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文物出版社,2011年;石超:《浙江省博物馆藏琴》,《乐器》2011年第2、3、4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宋代万壑松风琴
万壑松风琴。仲尼式;通长116.7、隐间108.0、额宽17.6、肩宽19.4、尾宽14.6厘米;栗壳色底漆,红黑相间漆,部分露黑色旧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