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不动产  纳税  住宿  记账  财务  创业  法律  办公  会计  企业 

博物馆展厅设计 江苏工人报云报

   2023-10-21 转载网络1430
核心提示:为保护老城根脉,2021年,徐州市政府规划在彭城广场地下城原址建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一眼望千年”的人文景观。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展品。博物馆开馆首日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一城青山半城湖,九朝帝王徐州籍。超过6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造就了华夏九州之一徐州璀璨的历史文化。7月15日,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城市之心,全城瞩目。这座位于徐州历史文化轴上的遗址博物馆, 打开红色大门,揭开神秘面纱,张开怀抱迎接市民参观。一副令人震撼的叠城奇观,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一馆览万象 一眼望千年!

□ 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于菁

见证历史 穿越古今

博物馆的遗址大厅

房址

藤筐构成防水堤坝,完整展现明代平民区的洪水防御工事设施

徐州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有着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地处黄泛区,自古以来水患严重。自秦汉至明清,徐州发生洪涝灾害400多次,特别是明代天启四年 (1624)黄河在奎山堤决口,给徐州城带来灭顶之灾,城中水深4米多,大水三年方退,全城尽被泥沙掩没,最深处泥沙堆积10米以上。崇祯元年(1628)城中淤沙渐平,才开始在原址按旧制重建新城。历史上徐州古城自建城以来屡淹屡建,几乎未易其地,呈现出“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彰显了徐州先民“坚守根脉、安土重迁、不屈不挠”的精神。

自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徐州中心商圈的建设中,集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城下城遗址。一层层泥土揭去,一段段历史醒来。根据已有的遗址发掘情况,可以推断出彭城广场地下遗址文化层丰富,由上到下依次为表土层,黄淤泥层,明晚期,唐宋,汉代。近代、清、明、宋元、唐、南北朝、两汉、商周………深壑高墙、残垣断壁不断还原着徐州城的历史脉络,一部尘封的史书一幅梦幻的拼图,再现了这座湮没的古城。

撰写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布展大纲的陈浩告诉记者,从1930年到2020年的90年间,徐州有关城下城的重要发现达30次博物馆展厅设计,特别是近年来在市中心商圈高层楼宇的地基建设中,城下城遗址频频现身——

2000年,在金鹰商厦工地考古中,发现大面积明代建筑遗存;

2004年,在皇城大厦工地考古中,发现明代徐州卫遗址;

2005年,在金地商都二期工地考古中,发现汉代夯土台基;

2008年,在彭城壹号工地考古中,发现明代州署遗址;

2012年,在苏宁广场工地考古中,发现明代文庙石碑;

2020年,在彭城广场工地考古中,发现汉代至明代文物遗存……

为保护老城根脉,2021年,徐州市政府规划在彭城广场地下城原址建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一眼望千年”的人文景观。从2016年9月开展文物初勘起,经过彭城广场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规划设计、地下考古发掘、博物馆专项规划设计和施工等过程,至今历时近6年,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于2022年7月15日开放。博物馆将徐州的“古”与“今”有机融合,真实展示出徐州数千年城市建设演进历程,充分体现了一眼望千年、一馆览万象的独特文化内涵。

原址原真 再现徐州建城轨迹

博物馆地面俯瞰图

汉代排水设施

保存完好的陶制内壁的汉代古井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位于徐州古城历史文脉南北中轴线与主城区坐标原点——彭城广场的交会处,是徐州“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文旅项目。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采用国内首例37米大跨度无柱式空间设计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博物馆在原考古现场的基础上,以“原址原真”的方式,集中展示了汉代、明代百姓的生活遗迹,包括院落4座、房基14间、路面遗存2处、水井1处、灶台遗存1处等,打造了“置身历史,穿越古今”的厚重场景,是当代人了解徐州历史一个新的重要窗口。在遗址区东部还展示了近千平方米已探明的未考古区域,有待日后边展陈边开发。博物馆通过城下城古城遗址原址原状地发掘与保护,真实再现徐州沧桑建城轨迹。

遗址博物馆建筑采用壳体大跨度无柱设计,壳体缓坡屋面与彭城广场的标高顺接,形成博物馆北端顶部微微翘起的建筑景观,完美表达了将千年古城从广场地面掀起盖头向后人展示的创意。博物馆由门厅、序厅、遗址大厅、考古大厅与下沉广场、水院、草坡半开放空间等功能分区构成,实现步移景异、一眼千年的历史与现代相融景象。

由彭城广场进入城下城遗址博物馆,迎门的序厅正中,“彭城”红底白字的篆刻印章映入眼帘。这两个字来自2021年从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中,在战国至西汉灰坑中发现的陶钵上面刻着的“彭城”二字。穿过序厅,进入馆内,只见一层层泥土揭去,一段段历史醒来:近代、清、明、宋元、唐、南北朝、两汉、西周……深壑高墙、残垣断壁,不断还原着徐州城的历史脉络。

遗址大厅,展示着千余平方米的明代街道、磨台、房基、铁匠铺、豆腐坊,还有砖砌的灶台、汉代的排水渠……石板路北门大街两侧各有一排藤筐构成防水堤坝,为徐州历年地下发掘的首次发现,完整展现了明代平民区的洪水防御工事设施的做法。依据各个时期的徐州城府地图,结合徐州城市地下遗址发掘情况,可以判断出彭城广场一直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市井的烟火气千年不变。

在地下12米发掘出保存完好的陶制内壁的汉代古井,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井口直径1米,井壁光滑细腻,以数节高约30cm的预制陶质井圈套砌而成。完整的汉代水井在徐州地区考古中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行走在遗址大厅,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是穿越千年的接触。这里历史变得有视觉、有触觉,告诉我们几千年的徐州不仅仅是史书上几句话语,而是正在眼前,触手可及。当你站在某个院落的门前,想象自己正透过门缝看进去,就如千百年前,某个被关了禁闭的小公子,在透过这个门缝好奇的看着门外的世界;站在北门大街旁,看着这条狭长的小路,数百年前菜市场的喧闹和早餐铺的香气仿佛正向你扑面而来……

这座全国首座以“城下城”命名的城市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叠城奇观,也彰显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底气。博物馆将徐州的“古”与“今”有机融合,真实展示出徐州数千年城市建设演进历程,通过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风貌的碰撞融合,进一步彰显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边开放边发掘 打造沉浸式考古场景

博物馆内的遗址考古大厅

展厅设计颇具匠心

一部尘封的史书,一幅梦幻的拼图,为我们再现了这座湮没的古城。在前后6多年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考古专家和参建各单位克服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施工、考古发掘、保护与陈展、验收等各项任务。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展品。历经风雨沧桑的城下之城,是城市的文明印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刻画出古城最生动的年轮。

博物馆开馆首日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市民王女士说:“从小就听说徐州有城下城,今天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历史遗存博物馆展厅设计,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感到作为一名徐州人的自豪。我会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告诉亲戚朋友,让他们都来这里看一看,更深入地了解徐州历史。”

“徐州不愧是华夏九州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古迹遗存众多。”游客齐先生在彭城广场换乘地铁时获悉博物馆开馆,特地抽空前来参观,“这个博物馆是展示徐州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希望徐州宣传好、利用好这个博物馆,让更多的游客通过这里了解徐州、热爱徐州。”

在博物馆最上层的遗址大厅,一群考古工作者正忙碌着,只见他们或用工具整理夯土层,或用刷子轻轻拂去古迹上的浮土,或拿起相机依次为各类遗存拍照。

未来,博物馆将秉持“边开放、边发掘”的公众考古理念。“我们将继续对馆内的部分区域进行深入考古,打造沉浸式考古场景,让考古工作可观可感。”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馆后将进一步充实馆藏文物,积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遗址研究、研学旅游等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在讲述地域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涵养城市品格的重要功能,真正把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成徐州中心商圈的文化地标、城市历史的文化会客厅、市民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成为城市文脉最生动最醒目的标识,充分彰显徐州“看得见历史、读得出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遗址博物馆将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注重数字赋能,促进文物保护和服务升级,让博物馆“活起来、潮起来”,为广大群众和游客提供 “古今交融、穿越时空”的体验,讲述好徐州“城市故事”,展示好徐州文化形象,真正让每一个徐州人、每一个参观者都能拥有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都能真切感受到徐州这座现代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考古旅游激活文物遗址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周边游、本地游兴起,“城市考古”游也逐渐火了起来。而“马蜂窝”、“携程”等平台也推出不少与“城市考古”游类似的项目。看惯了名山大川,人们更愿意寻求新的旅游方式。“城市考古”游不是专业考古,而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旅游方式,是以考古的精神,透过表面景观,探寻城市背后的发展变迁。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游客与考古专家一起体验考古奥秘,感受另类旅游乐趣。

目前来看,“考古游”已经成功迈出了营销推广的第一步,吸引到了足够多的关注度。对于新鲜的事物博物馆展厅设计,消费者难免会保有尝鲜的心态,但是否能够满足游客预期才是接下来真正的考验。面对大众对文博类旅游的需求日益多样且细分化的发展态势,也对“考古游”在运营和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研究水平、导游系统、以及安全保护等方面。

考古旅游机制构建的原则应是以保护资源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了解不同层次旅游者的现实需要,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保证经营开发的文化性、层次性和阶段性,才能实现考古资源的社会教育最大化,并且以合理的经济收益反哺考古发掘,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双赢。

考古旅游的参与者必须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资源的利用者,而且是资源保护的直接承担者。一方面,考古旅游在对资源的开发、游览、管理以及其他形式的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景区功能进行分级制,在不同分区采取不同的开放和行为方式,以确保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益诉求的协同实现;另一方面,考古旅游需要加强产品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考古资源的展示层面。比如,模拟考古,让游客置身考古现场,甚至参与模拟考古活动,考古旅游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学安

职工

聊吧

主持人:刘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合作伙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冀ICP备2023006999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