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忠 主办方 供图
在云南茗琴居古琴研习社,墙上挂着数十张古琴,贴着书法碑帖,花台上摆着绿植,像一个缩小版的古琴博物馆。茗琴居的主人刘彦忠,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在他眼中,古琴音色婉转穿透力强,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极致代表,还是东方乐器之王。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流传至今有3000多首曲子,但现今能弹奏成曲的只有100多首。为了传承古琴技艺,刘彦忠说,他是负重前行,从一而终。
刘彦忠 主办方 供图
学之道,贵以专
大多数人都想不到,这个扎着一个小辫,穿着传统服装,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总是亲切谦和的刘彦忠以前曾是一名摇滚青年。刘彦忠从小就爱好广泛,喜欢过美术、围棋、航模,玩过摇滚,跳过霹雳舞,设计专业毕业后开过装饰公司。
他曾做为一个背包客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在峨眉山万年寺听到了若隐若现、引人入胜的“琴声”,寺中师傅解释,相传当年“诗仙”太白和蜀僧在此弹琴古琴专业,青蛙听后受到感染,叫声类似琴声。刘彦忠深受影响,决心学习古琴。
刘彦忠总说自己以前是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后来他明白了“学之道,贵以专。”就把其他爱好放一边,公司也不开了,专注于古琴。只有极致的热爱,才能做到专精。
刘彦忠开始学古琴的时候已经20多岁“高龄”,虽然以前玩过其他乐器,但是古琴却从未接触过。在90年代,整个昆明找不到一家卖古琴的琴行,也几乎找不到可以教古琴的老师,这对想学古琴的刘彦忠来说无疑是一个困难。
刘彦忠说,他第一次去上海找中国著名古琴家龚一拜师学艺,却碰上了老师出国访问,与之错过。但在上海买到了自己的第一张古琴,他如获至宝。回到昆明之后得古琴前辈李瑞、周金国等老师指点开始学习古琴。刘彦忠从认谱开始,反复练习,不断自悟,一段时间后,终于能够弹奏出悠扬动听的曲子。后在龚一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古琴演奏水平大大提高。
刘彦忠 主办方 供图
教学最看重质量
二十多年前古琴专业,在云南古琴算是无人问津,刘彦忠先从亲戚朋友开始教起,后来由亲朋好友口口相传学生才多了起来。如今,刘彦忠老师弟子逾千,最老的74岁,最小只有六七岁。如今,一些弟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也做起了他人的师傅。
刘彦忠的弟子遍及国内外,他有一个海南的学生每次都是打着“飞的”来昆明上课,非上课时间就在宾馆里练一整天琴。一般的人可能会感叹这位学生为了学琴所花的代价太大,可20多年前,刘彦忠自己也曾坐4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去上海学琴。
随着市场的发展,如今教古琴的老师越来越多。但每一位老师的定位不一样,别人可能是以销售为主,自己则是以教学为主。刘彦忠认为不教学生则已,要教就得把他们教好。
他最重视的就是教学质量,每一节课都按照自己编写的教学大纲来上,一堂课只教一个学生或两、三个学生。他说,一堂课学生多了就不是每个人都顾得过来;这样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才能细致入微的把学生教好。
哪怕自己每天早上8点就开始,上10多个小时的课才能休息,他教学生的时候也绝对不含糊。只有用心的教学生,才对得起自己的老师,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古琴专业,对得起古琴。刘彦忠说起自己一些学生的时候总是感到很自豪,自己的学生不仅在国内许多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还受到业界琴友的认可。
自得琴书乐,而无宠辱惊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刘彦忠认为,古琴对于性格塑造有极大帮助,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弹琴多年自己的心态越发地平和。
自得琴书乐,而无宠辱惊,是刘彦忠最真实的写照。有时候“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也“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有的时候与家人外出游山玩水,兴致来了,就坐下对美景着抚琴几首。平时,刘彦忠不仅弹琴、教琴,还学着自己斫琴,帮学生修琴。
回首过往,刘彦忠说他从未后悔把古琴作为人生志向,经过十年的努力,云南古琴事业从无人问津的冷门行业开始欣欣向荣,他非常坚定这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转眼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如今古琴已有蓬勃发展之势,50岁的刘彦忠终于知道天命所归的意义何在。
刘彦忠的学生也在为古琴文化和技艺传播贡献着力量,一些学生在各地州设立了茗琴居古琴研习社分社,传习古琴。如今每个分社都挂着刘彦忠送学生的孔子像,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云南网记者 朱清然 通讯员 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