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专注于观赏鱼饲养技术,欢迎关注。
养鱼最怕遇到那种急性传染病,运气差一点的可能会全军覆没,绝对是损失惨重。其中细菌性出血性败血症就是这样一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爆发性流行病。
细菌性败血症有什么显著症状呢?
病鱼的体表出现损伤或掉鳞或溃疡,体内外全身充血、出血,肛门红肿,食欲不振,成色变深,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红色的腹水等。病鱼的症状表现多样化,有时甚至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死亡了,呈现超急性感染。
不过让人放心的是,水质正常、鱼健康的情况下,不容易感染此种疾病。但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生活环境突然变得糟糕,就比较容易使鱼感染此病。比如引入新鱼、换水、饲养密度过大、粗鲁对待等都会引起环境变化,导致疾病发生。
上图是今天一位朋友发来的图片,他说从昨天到今天,鱼塘里的鱼死了几十条了,问我这是什么病、要用什么药治疗。
老实说,我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片就觉得是出血性败血症,但是又不敢百分百确定,毕竟没有亲自检查,而且这是吃的鱼,不是观赏鱼,所以我只能建议他去兽医站问看看了。
观赏鱼用的有些药属于水产禁药,是不可以用在食用鱼上的,比如黄粉、孔雀石绿等,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有什么防治措施?如果已经感染,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疾病发生的病因
出血性败血症一般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包括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弧菌。但是该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的细菌感染,而是由病原体、环境因素和鱼的自身免疫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常来说,每年的 4~10 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发病水温在 20~30℃。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室外鱼池更可能引发此病,比如连续阴雨天后突然转晴,或持续高温后突然转为阴雨天。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但是难以感染健康的鱼体。不过,当鱼受伤或饲养环境恶化,鱼体的免疫力降低时,病菌就会趁虚而入,感染伤口或者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用病鱼腹水或内脏通过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一般 3~4 小时内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二)预防措施
饲养前对鱼缸/鱼池进行消毒杀菌,并适当养水;
购买体质健壮的鱼,买回来后要先检疫再放入鱼缸/鱼池;
饲养密度要合理,饲养密度过高可能导致有些鱼吃不到食物,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免疫力会下降,从而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下降,导致病菌趁虚而入;
在每年的 4~10 月流行季节,可以采用药饵投喂预防,比如用五黄散拌饵料喂食,每月一个疗程,6 天为一个疗程;
最重要的是保持水质稳定良好,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坚持用“四定”法喂食,减少有机质的累积,可以采用光合细菌、EM菌等有效微生物制剂调水。
(三)发病初期如何治疗?
如果在发病早期就被你发现了,那么恭喜你,还有比较大的机会救治。
一般刚感染疾病时,病鱼还会进食,这时候可以给病鱼投喂药饵,即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比如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磺胺类药物。同时,那些看起来健康的鱼也要喂同样的药饵。
除了抗生素类药物,也可以采用中药制剂,比如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等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作用就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用哪种药,一定是要利于鱼吸收的。中药可煎煮后均匀泼洒,或拌饲料喂食。
(四)发病中期如何治疗?
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鱼很有可能食欲不振,这时候就不要再喂食了。最好是将病鱼隔离出来,对病鱼进行药浴治疗。可以用硝呋吡醇、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抗生素类药物,或采用上述说的中药制剂。
如果是大型鱼,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可以对病鱼注射适量的抗生素溶液,并在受损部位涂抹杀菌剂。同时可以往隔离缸/池加 0.1% 的粗盐,以缓解鱼的渗透压和辅助治疗鱼体机体损伤。
此外,病鱼鱼体可能伴有寄生虫症状,可以仔细检查病鱼的体表和鳃部,看是否有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如果有,必须先杀虫。具体治疗方法请看
如果是患病晚期,估计是很难救治了,尽快把病鱼隔离出来,以免感染到其他的鱼,并且对看起来正常的鱼采取上述的预防措施。
当然了,不管是患病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努力改善当前的水质,可以通过隔一天换三分之一的水、施用有效微生物菌剂等方法来调理水质。
要想长期控制不让鱼感染此类疾病,最好的方法是确定并排除会引发这种疾病的所有因素。最后提醒一下,治疗时一定要确保鱼已经完全好了再停止用药,以免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