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看大小。古琴弦少,面板窄而薄;古筝弦多,面板宽而厚。这也导致前者音色清微淡远,后者音色激越雄浑。我们感受一下两种乐器弹同一曲子的不同之处:
怎么样,这下能分清古琴和古筝了吗?
古琴名词知多少
古琴本质上是弹拨类乐器,其构造跟古筝、琵琶、吉他等有相似之处,都由弦和共鸣箱组成。但作为最富中国文人色彩的乐器之一,它身上的各个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名称。
例如
↓↓↓
琴弦:古琴弦数很早就固定为七根,从外往内音调渐高。故刘长卿《弹琴》诗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通过调节琴弦松紧可以调出许多种调式,如最常见的“正调”,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Sol﹑La﹑Do﹑Re﹑Mi﹑Sol﹑La()。大部分琴曲都是用正调弹奏,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古代琴弦为丝弦,现在一般用尼龙钢丝制成。
琴徽:九霄环佩的琴面上镶有13个小圆点,叫“琴徽”,九霄环佩的琴徽是用蚌壳制成的。左手手指摁压在对应位置,即可把一根弦演奏出高低虚实等多种效果。古人认为13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除此之外,很多弦乐器如吉他、冬不拉等都有类似的标音方式。
琴轸:琴额(即琴头)底部一字排开的小柱,共七个,分别绑着七根弦。通过旋转琴轸可以调节琴弦音高。琴轸下方一般垂着长长的流苏,非常好看。
雁足:古琴略靠尾部的背面的两只“脚”,起到支撑琴面的作用。同时琴弦从琴额处拉过来,最终固定在雁足处。九霄环佩的雁足和琴轸都是用红色玛瑙石制成的。
龙池、凤沼:即古琴背面共鸣腔的两个孔。中间的叫“龙池”,靠近尾部的叫“凤沼”。九霄环佩的龙池是圆形,凤沼是长椭圆形。透过龙池凤沼可以看到古琴共鸣腔的内部,有时能得到一些很重要的历史信息,例如古人墨书或铭刻的制琴或重修的时间等。
说完了部位,我们再来看一看外形。古琴的样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等,九霄环佩属于典型的伏羲式琴。
明代蒋克谦辑《琴书大全》里的部分琴式
(明万历十八年刻本)
翻检古琴相关的古籍,一般都把伏羲式排在琴式图像第一位。陈旸《乐书》中讲:“自古善琴者八十余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伏牺(羲)、大舜、夫子、灵关、云和五等而已。余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九霄环佩以简约又不失优雅的外在形制跻身于古琴“五等雅度”之首位,可看作是伏羲式琴的典型样式。
九霄环佩的小历史
琴是古代文人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一张名琴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往往会在背部留下许多题刻,这些题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它的历史。
就九霄环佩而言,我们看背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霄环佩”四个篆字。龙池下部阴刻一外圈内方篆书“中和之气”印。龙池左右两侧,则是南宋周必大行草书铭文:
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古琴是不是古筝,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即治箪父,举不出于斯焉。嘉泰元年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
九霄环佩琴背铭文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官员。这段琴铭也见于他的《平园续稿》,名为《冯轸元芳琴铭》,收入《文忠集》。据此推断古琴是不是古筝,此琴原为宋人冯轸所藏之物,宋宁宗嘉泰元年四月二十二日(1201年5月25日)经周必大鉴定为唐巴蜀斫琴名家雷氏族人所斫,时年周必大年七十六岁。
铭文里第一句“雷氏斫之”,指的是此琴乃唐代巴蜀雷氏所斫。雷氏是唐代斫琴世家,其中以雷威最为有名。所传古琴称为“雷琴”,为世所珍。但至于九霄环佩,就不知道是哪一位“雷氏”制作的了。
据了解,现存名为“九霄环佩”且被文物学界公认为唐雷氏琴的传世古琴共有五张。除国博藏此张外,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开元癸丑三年斫”“九霄环佩”琴、辽宁省博物馆藏原清内府收藏的唐“九霄环佩”琴、香港收藏家沈兴顺收藏的唐中期“九霄环佩”琴与何作如收藏的唐“至德丙申”年斫“九霄环佩”琴。
2003年,中国古琴及演奏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以“九霄环佩”琴为代表的唐琴是中国古琴的佼佼者,其以极简而不失雅致的造型之美;绝色的髹漆之美;或雄健、张扬,或沉稳、温婉的琴音之美冠于历代古琴之首,雅度超逸后代,堪称中国古琴的典范之作。
琴谱怎么看
现在学乐器的小朋友,大概对简谱或五线谱都不会陌生。那么对于古琴而言,其乐谱又如何识读呢?
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为《碣石调·幽兰第五》,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的唐代抄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上下滑动查看《碣石调·幽兰第五》局部
这种谱叫“文字谱”,一句一句地描述了每个指法的动作,如从第七行起“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构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
说是说清楚了,但实在太过繁琐。所以到后来,琴人又发明了“减字谱”。即把指法名称的笔画减省后,再组合成新的“字”。比如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向内及向外弹拨的手法分别叫: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向内
擘
抹
勾
打
向外
托
挑
剔
摘
擘、抹、勾、打、托、挑、剔、摘这八个字,在减字谱中减省为:
我们再加上一个表示弦的数字,比如:
就表示“用食指向外的指法弹一下七弦”。
古琴有三种常见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散音是直接用右手弹琴弦,左手什么也不干;按音是用左手把弦按实在琴面上,然后用右手弹;泛音比较微妙,是用左手蜻蜓点水般虚按一下琴弦,同时用右手弹,音色很轻灵。三种指法减字如下:
例如还拿上面的符号举例,我们再加上一个“艹”,就变成:
这个“字”就表示:“用食指向外的指法弹一下七弦,左手不用碰弦。”简称“散挑七”。
左手指法也有相应的“减字”。如果大家看过红楼梦,相必还记得第八十六回的一个情节。当时黛玉在潇湘馆看减字谱,并给宝玉讲解琴谱如何识读:
……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勾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宝玉乐得手舞足蹈的说:‘好妹妹,你既明琴理,我们何不学起来。
清代《大观园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如果用减字谱来写的话,黛玉说的这个字应该是这样的:
由于没有上下文,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个音是按音还是泛音,但肯定不是散音。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古琴谱里看到这样的“字”,则左上角表示左手要用的指头(此处为大拇指),右上角表示指头要施加动作的徽位(此处为按住九徽),也就是琴弦位置;下方表示右手的动作(此处为勾,即中指向内弹)和要弹拨的琴弦(此处为五弦)。
当然,减字谱的符号远不止这些。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就得多下功夫去记啦!
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我国文人雅士的艺术素养体现。琴位居四术之首,足以看出琴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的地位。“琴”为其特指古琴是不是古筝,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古训有言:“士必操琴,琴必依古。”古琴是古人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高尚情操人士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古琴的传承极具创新精神,是其他乐器所不能的,不论经过多少年的变革,依旧有着它自身的艺术造诣。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