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琴文化中的“琴禁”思想
“琴禁”思想是传统古琴文化中的最重要思想之一,影响深刻、深远。“琴禁”思想主要是基于琴乐的功能而言,“禁”就是约束人的内心思想,即“禁邪僻”“禁淫僻”“禁止淫邪”“去邪欲”“防心淫”,从而做到“守以自禁”,最终达到“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正人心”“玩琴以养心”的目的,倡导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琴禁”思想的最初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有秦国名医医和以乐喻病的一段议论:“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指出琴乐的功用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为了放纵欲念;《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有晏婴和齐侯讨论音乐的对话:“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凤式古琴,心平德和”,指出琴乐的作用是为了平和人心。
两汉时期,“琴禁”思想基本形成。《史记》“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其中“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即包含有“琴禁”思想。桓谭《琴道》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琴禁”思想:“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琴禁”即“守以自禁”,目的是“玩琴以养心”。然后被《白虎通》、蔡邕《琴操》、应劭《风俗通义》等所继承和发展:《白虎通》“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提出“禁止淫邪”、以“正人心”;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提出“御邪僻,防心淫”,明确提出要“修身理性,反其天真”;《风俗通义》“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提出“守正以自禁”;《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指出“归神杜淫”,以“反其天心”;杨雄《琴清英》“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齐(禁)淫僻,去邪欲,反天真者也”,指出“定神,齐(禁)淫僻,去邪欲”,以“反天真”。
“琴禁”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琴音之禁,二是琴人之禁。
琴音之禁。《琴道》在明确提出“禁琴”命题之后,即指出“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可见古琴之“禁”首先是作为对古琴之声音的规定而提出;《风俗通义》又解释“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要求古琴之“禁”要求琴音的音量大小适中;《白虎通》又指出“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孔子曰:‘郑声淫’何? 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诱悦铎。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说明古琴为“禁”要禁淫邪,而存雅正之音。值得注意的是,“琴禁”对古琴之音的规定,目的在于通过正“音”来正“心”,“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只有通过正“音”来正其“心”,才能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任,古琴的“琴禁”思想便是承载了这样一种意义的艺术,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琴人之禁。“琴禁”思想以正“音”来正“心”,禁淫邪反天真,明确包含了对弹琴之人的规定。唐代薛易简《琴诀》提出:“鼓琴之士志静气静,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俱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认为欲使琴音“禁邪止淫”,就要求琴人“志静”与“气静”,另外还要做到“手静”;宋代司马承正《素琴传》 “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朱熹《紫阳琴铭》“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琴禁”思想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过度地解读凤式古琴,已经明显地歪曲了其原本的意义,比如:明代杨表正《弹琴杂说》“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紧接着就提出一系列的具体规定,以说明如何能“禁邪规正”“和人心”:“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浴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文中,为了达到“琴禁”的目的“对弹琴的时间、地点以及弹琴之人的姿势状态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苛刻的具体要求,而这样的规定在现存的明清琴谱中常有出现。这些具体而又玄虚的仪式使得古琴艺术“禁”的文化理念似乎成为了单纯的教条和封建保守的代表”。[26]
参考文献
[1] (清)周子安.五知斋琴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明)袁均哲.太音大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1092 子部·艺术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5-304.
[3] (明)朱厚爝.风宣玄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380.
[4] (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北京:中国书店,2007-01.
[5] (明)胡文焕.文会堂琴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子部 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09:1-198.
[6] (明)张大命.太古正音琴经//《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 1093 子部·艺术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3-501.
[7] (明)孙丕显.琴适//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02:1-68.
[8] (明)朱晞. 古音正宗.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 琴曲集成 第9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2-11:241-380.
[9] (清)孔兴诱.琴苑心传全编//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 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凤式古琴,1992-06:247-253.
[10] (清)汪天荣.德音堂琴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琴曲集成 第12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4-10:445-583.
[11] (清)唐铭彝.天闻阁琴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 第25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2-06:99-107.
[12] 郑珉中.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J].收藏家,2001(5): 35-39.
[1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0.
[14] 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第2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5] (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王华宝,谢秉洪副主编. 汉书今注 3.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01:1486.
[16] (汉)桓谭著.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6,63,64.
[17] 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8.
[18] 蔡仲德主编.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下.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19] 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第二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03 第2版.
[20] (北宋)朱长文.琴史//王耀华,方宝川主编.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2辑 2.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10:89-325.
[21] 郑珉中主编;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2] 刘岐荣.唐琴综述[J].收藏家,2015(7):15-22.
[2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 中国古琴珍萃 全1册 增订版.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24] 王静主编. 非凡的心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25]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2 河北卷.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2008.
[26] 张娣.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